得了潘筠肯定的答复,小井娘他们就把消息散出去,也不知道村民们的消息是怎么走得这么快的,分明没人专门干这事。
但他们从山上下去,再一收拾东西回娘家走亲戚,等到晚上,大半个玉山县都知道了。
新上任的汪县令晚上吃饭时就听夫人潘素提了一嘴:“三清山的大善人潘筠回来了。”
“潘筠?你怎么知道?”
“今天刘家上门拜年,顺口提了一嘴,她娘家是乐平乡人,村里有个姑奶奶嫁到了引浆村,那姑奶奶有个小姑子就嫁去了汾水村,今天她回娘家,临出门的时候正好跟回娘家拜年的小姑子碰上,她小姑子提了一嘴,说昨晚上潘筠就回来了,今天天没亮,她公婆就上山拜三清,下山后说的,潘筠年后还要去倭国,她之前从县里带走的那些人,都在倭国挖矿呢。”
这么一大段话,要不是汪县令,一般人得听懵,他不震惊于潘筠年后要去倭国,他震惊于夫人的消息来源。
“没想到,我们才来两月,你的消息就如此灵通了?”
潘素瞥了他一眼道:“小看后院了不是?我告诉你,我们这些太太也不是吃干饭的,你们男人在前头不好说的话,我们可以说,你们得不到的消息,我们也可以打探。”
她压低声音道:“我知道这潘筠道长如今在玉山县犹如仙人,声望大,大人要做的事,她若肯开口,那事便成了一半;她若反对,那事便败一半。”
汪县令沉思皱眉。
潘素就推了他一下:“你愁什么?我打听过,她正年轻,一年倒有大半时间在外学习历练,并不常回玉山县,这个年纪的女孩,既善良又心软,你多说好话就能把关系搞好,不比你屈尊降贵跟钱老爷他们喝酒吃饭来得划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