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朝政也分个轻重缓急,不可能事事都第一时间向邺城汇报。尤其是荆州大乱后,莫非要朝廷收到军报后,先传信邺城,等司马颖商议做了决定后传回洛阳,然后洛阳再撰写诏令,发往前线吗?到时候,路上白白耽搁五六日时间,前线的军情便是另一回事了。因此,司马乂在荆州战事的处理上,基本是先做出决定,然后再通报邺城。
可在司马颖看来,这无疑是一种毁诺背约,他曾多次发信指责司马乂,要他不要妄做决定。可司马乂自认为并未做错,因此并不听从。等到刘羡复出之际,他试图传信于司马颖拉拢关系,司马颖却连回信都没有了。从种种迹象来看,司马颖的态度已经在转向阶段,能保持中立,就已经极为不错了。
但这些话,刘羡却不好明说。司马颖到底与司马乂是亲兄弟,他如今又处境尴尬,若是说出去,必然会被质疑为离间骨肉,心怀不轨。他只能低声含糊说:“就怕成都王耳根子软,被身边的奸臣迷惑。”
司马乂却不担心,他道:“不是还有卢长史在吗?十六弟到底也不是不讲理的人,府君莫要多虑了。”
刘羡闻言叹息,他也不再多说,便要拱手告退。临行前,司马乂忽然叫住他,询问刘羡道:“当今的大事,府君对我有什么劝告吗?”
刘羡回头注视司马乂,但见他人已瘦削,面色苍白,酷似司马玮的面庞,更令他五味杂陈。刘羡说道:“殿下文武双全,我没有什么太多可说的。我只有一句劝告,接下来的大战,可能会极苦,有许多殿下无法预料的波折,这将是一场意志的比拼,谁能咬牙坚持住,谁就能获胜。希望殿下能坚持下去。”
司马乂自认是骨头极硬的人,他对刘羡的劝告付之一笑,说道:“好啊!我一定会做给府君看的。”
挑战很快就来了。
司马颙在得知李含被杀的消息后,果然勃然大怒。朝廷派去的使者刚刚到,他便果断拒绝了劝和,反而诡辩说:“李世容乃是我府中长史,其为人如何,我最为清楚!他当年敢冒身死的危险,去解救皇帝,接受密诏,是天下皆知的忠臣!如今他去洛阳就职,也是为了调解秦州的纷争。怎么会刺杀长沙王,设计挟持皇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