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那时,我们只需围困数日,高声劝降,贼军必然气沮。要么只能出城与义师决战,要么甚至就不战而溃,任由我军施为了。”
(刘弘作战计划,未画原黄河流向)
好计策!刘羡听罢,几乎要当场击掌赞叹。
卢志说道:“宣城公用兵,已经进入化境了。”
太原内史刘暾更是赞同说:“若是这个打法,真是万无一失!”
这确实是极为难得的好计策,一般来说,两军交战,就是将领之间进行互骗。上当了的输,不上当的赢。可刘弘的计谋却可以说是阳谋了,单纯地扬长避短,不与对方进行正面决战,而采用迂回包抄的形式获得最大的利益。哪怕对方明明知道战局发展,也没有破解的办法,这就是阳谋的魅力。
但刘羡将眼色投向在场众将时,又很快意识到不对:诸将的脸色大多太沉重了,他们并不欣赏刘弘的这个提议。
难道是这个计策还不够好吗?刘羡随即猜出缘由:当然不是,可这么打仗的话,对方若是不战自溃,诸将谁能立下功劳呢?恐怕都是刘弘的谋策之功了!诸将之所以参与义师,是冲着出人头地来的,可不是为了做他人的嫁衣啊!
因此,就当司马颖为刘弘的提议感到意动时,阳平太守和演说道:“宣城公的提议不可谓不好,但恐怕不合时宜。”
“哦?和府君有何高见?”刘弘对反对意见一向是非常容忍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