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非是说司马冏的能力比司马颙差。就目前刘羡对司马冏的了解来看,司马冏虽然急功近利,但总体来说,他还是顾全大体的,至少懂得维护官场的体面,只是缺陷在于,手段都是半吊子,容易瞻前顾后。相比于残忍的河间王,齐王作为一名辅政大臣,显然是更合格的。
可问题在于,即将到来的不是政斗,而是战争。战争是一个争分夺秒的活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和果断,最忌讳的便是犹豫与拖延。军队需要一个明确的指令,以毫无偏差的执行力落实下去,再精妙的战术,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还不如一个简单的战术。
而现在看来,河间王已经表现出了这样一种果决狠辣,哪怕残忍,却威慑力十足。齐王在这方面远不是他的对手,哪怕自己恢复兵权,仓促之间分领一军,恐怕也不见得能挡得住。
那自己所属的长沙王一派,该在这场战争中何去何从呢?刘羡从中反复推演。
最理想的情况是,帮助齐王打赢这场战争,并在战胜后,换取到长沙王移镇关中的机会。自己回到关中,也有更好的机会南下巴蜀。
可若齐王败了,又该如何呢?转投河间王?这是绝不可能的。先不说他与刘羡作风不和,就单从政治上而言,河间王作为宗室旁支,断然容不下身为武帝之子的长沙王。
故而全盘考虑之下,一旦齐王失势,司马乂仅剩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退回河北,再和成都王联盟。且想要击败河间王,成都王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接下来的行县,到邺城再次重申与成都王的盟约,就变得极有必要了。
刘羡在离开新安后,到河阴稍作停留,向司马乂写信提及此事。司马乂也深觉有理,当即派人给刘羡送来了一些礼品,用马车载着,托刘羡带给司马颖,并附上一封问候的信件,重点回忆了今年上半年的征战,述说两人的兄弟之情,并向程太妃问好。
刘羡接到礼品,再渡河往北的时候,差不多是十月下旬的事情。
他经过河阳、温县,一路往东北走,都是自己上半年来时的路。勤王会战中的种种经历,如今还历历在目。路过汲县与黄桥时,更是可见,当时为了纪念双方阵亡将士所插的柳枝,如今多半成了一片初见规模的柳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