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房间。
两人许久未见,干柴烈火,在一起温存了许久…
施施沉沉睡去,沈言则没有啥睡意…
干脆打开台平板,看起了《纸牌屋》。
最近《纸牌屋》火出圈了。
这个剧,沈言当然知道,客观点讲,前两季还行,尤其第一季,主线基本照搬英版《纸牌屋》,而英版《纸牌屋》的编剧本身就是政局中人,因此对政治斗争的细节描写得比较清楚,美版编剧主要加些美式细节;
第二季就开始跑偏了,但还在符合一定的合理范围内,但美式细节开始泛滥,喧宾夺主。
到了第三季,由于完全没有母本照抄,纯粹的由编剧放飞自我了,然后就变成了垃圾。
不过,国内媒体宣传《纸牌屋》,主要目的是为了炒作大数据这个概念。
各种吹嘘奈飞如何通过大数据发现了《纸牌屋》,顺便邀请了大卫芬奇,然后打造出了经典!
说实话,单纯从作品角度来看,奈飞的玩意儿,至少绝大多数剧,都是非常有个性的,有鲜明的创作者本身特征,真没看出大数据的影子,反而是好莱坞的爆米花大片,比较有点像大数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