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巨婴心理(4/4)
首先,大家要知道一点,中国电影商业化没到15年…
如果需要一个确切的时间点的话,就得从张艺某的《英雄》开始掐算,那还是2002年底的事,满打满算也才13年。
在此之前,我们当然也有电影,但那时候的电影是一种工具,拍电影是一种特权。
所以,很多大制片厂时期的风气沿用到了今天…
包括我们的电影教育——脱胎于苏联的艺术和工具唯二论,把技术推搡到了墙角,从业者对技术是脱敏的,甚至是轻视的。
我们推崇电影新浪潮运动…
但事实上,法国新浪潮那拨导演是极其幸运的,他们用尽可能低的技术门槛,介入了电影。他们只能靠讲述的方式和所讲述的故事,去吸引人。
但现在不行了,大剧组甚至要动用上千人,商业电影
其次,关于电影的认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创作者都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很难从观众的角度去考虑创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