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意外之喜
在绝大多数时候,贵族阶级押注储君,都如同一场真正的专业赌局一样——需要做许多方面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一个概率最高的结果。
比如,太祖高皇帝时期,朝堂内外一致认可并坚持扶保孝惠皇帝,本质并非是‘我想让他当储君’;
而是:我认为他最有机会最储君,所以我才坚定地支持他。
因为孝惠皇帝是嫡长,有高后吕雉为其托底,还有汉家开国过程中,功勋卓著的吕氏外戚作为孝惠皇帝的靠山。
在当时的朝臣百官、功侯贵戚的评估当中,孝惠皇帝为储,是对太祖高皇帝刘邦而言,最有利于宗庙、社稷稳定的选择。
反观赵隐王刘如意,则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低概率、高风险的选择。
还有太宗小文皇帝年间,朝堂内外也同样是在评估过后,得出‘皇长子刘启为储概率更大’的结论。
而以上两次——分别认定孝惠皇帝和孝景皇帝,为获立为储概率最大的评估当中,最核心的评估标准,便是嫡长子继承制的那句总结归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如果没有嫡长子继承制,没有这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那太祖高皇帝年间,不单会有人错误的认为赵隐王刘如意机会更大——甚至可能有人押注齐悼惠王刘肥!
在太宗皇帝年间,不止会有人认定梁怀王刘揖,才是太宗皇帝的最终选择——甚至可能有人,押宝梁孝王刘武,乃至历史上毫无存在感的代孝王刘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