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未央宫的朝议结束之后,百官贵戚就会前往长乐宫,借着‘拜会太后’的名义,你一言我一语,拐弯抹角的将当日朝议的内容,对太后做一个简单汇报。
这也正是朝堂为何会在前两年,捏着鼻子认可天子启强行推动《削藩策》的原因所在。
——百官贵戚,不是没在窦太后面前,就《削藩策》一事告过天子启的状!
只是告了也没用;
在《削藩策》一事上,窦太后对皇帝儿子,始终持默认态度。
皇帝专横,太后又默认,朝堂无可奈何之下,这才捏着鼻子认下此事。
有了这么一套‘天子先提方案,由朝堂表决’,再经东宫太后做最后审批的政治流程,汉家的两元政体,才有了存在的现实意义。
即:在天子犯糊涂,或者间歇性脑残的时候,东宫太后的存在,将成为保障汉天子‘别惹下大乱子’的最后一道保险锁。
也正是出于这个现实需求,汉家才会无时不刻彰显‘孝’字的重要性,并将天子本人,也圈禁在这个名为‘孝’的纸笼当中。
因为只有‘孝’字,才能给予东宫太后‘对犯糊涂的汉天子当头棒喝’,以免其铸下大错,乃至颠覆宗庙、社稷的合法权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