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工们养蚕抽丝,能抽出丝的,自然是抽丝织布,做成布料、衣物。
而那些抽不出丝的残次双宫茧,便会被拆解成丝绵。
其中,质量好一些的,被称为绵,也就是真正的丝绵。
质量差一些的,则被称之为:絮。
无论丝绵还是絮,都被广大中低层人民群众,用于填充冬衣和被、褥。
只是保暖性能……
怎么说呢。
——能被称为‘絮’的填充物,再保暖,又能保暖到哪里去?
便是丝绵,也不过是稍好一些,但终归比不上后世人印象中真正的棉衣。
说白了:如果丝绵填充的冬衣真能御寒,贵族们压根儿就不会花费重金,去买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都极为高昂的貂、裘。
既然他们宁愿花数十上百倍,乃至成千上万倍的代价,也非要穿上一件裘,那也就能从侧面说明:裘这个东西,除了贵点外,几乎挑不出任何毛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