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紧迫感,以及‘情况可能变得更糟’的威胁,让农民不得不更加积极的生活,并投身于社会生产活动当中。
用后世人常用的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农民,就是:努力肯定无法让处境变得更好,但不努力肯定会让处境便的更糟!
于是,农民辛勤劳作,劳苦终生,为保住自己‘农民’的身份,为确保自己不会沦落到最低一级的奴隶,奉献出了自己能奉献出的一切。
发现了这一点之后,统治者们开始思考了。
——既然奴隶没有积极性,那社会的主体构成,就不能是以奴隶为主;
若不然,整个社会都是毫无积极性、毫无紧迫感的行尸走肉,那且不提进步与否——单就是文明的传承、维持,都将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所以,必须把社会主体,从无欲无求的奴隶,改为有压力、有动力的农民。
于是,持续上千年的奴隶制社会宣告结束,封建农耕社会正式到来。
这一阶段大概出现在宗周初期,且尚处于封建文明初级阶段。
一直到宗周暗弱,华夏文明经历春秋战国,才出现了一个从封建文明初期,到封建文明中期的进展契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