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封建时代的政坛,讲的从来都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人、就人论事。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还是《金布律》。
由于‘诸吕之乱’,吕太后在汉家的政治形象,其实已经是女人当中的‘桀纣’了。
但碍于吕太后‘高后’的身份,汉家朝堂对于这一政治定性,采取的是低调处理。
说直白点,就是大家都知道,也都认可吕太后不是个东西;
但为了照顾汉家——尤其是太祖高皇帝的颜面,这事儿,大家心里知道就行,谁也别往外说。
尤其是作为吕太后庶子的太宗孝文皇帝,更是碍于人伦孝悌,而无法做出任何一件否定吕太后的定性。
于是,吕太后成了‘既没有参与诸吕之乱,也从来不知情’,结果被不肖子孙坑的晚节不保,或者说是‘死后名节不保’的受害者。
而《二年律令》中,由吕太后推出的、《金布律》在内的一系列新法,也都被‘冷处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