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05章 四两拨千斤 (3 / 11)

作者:煌未央 最后更新:2025/8/1 1:40:00
        与之对应的,自然就是华夏封建时代相对先进的科举制度,以及后世新时代的公务人员考试。

        那察举和科举,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看上去不过一字之差,然实则,却可谓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按照后世所记载的历史记录,华夏封建时代的科举,大概可以笼统的归结为:从乡、省,再到国等三层或以上筛选机制,筛选出文化水平过硬的优秀知识分子,而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再任用其为官员。

        能过第一关的,也就是乡试中举的举人,便已经能做基层的官员;

        过第二关,即省考及弟的进士,已然具备了成为基层主官的资格。

        至于殿室过关的贡生,在翰林院沉淀几年,甚至都可能从京官起步!

        即便比起后世健全、完善的科考制度,还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弊端,但在封建时代,也已然算得上十分详尽。

        尤其是比起如今汉室,这套看似落后的科举制度,就显得无比先进了。

        如今汉室,乃至于未来数百年,华夏文明统一政权筛选知识分子,以壮大官僚队伍的手段,都只有察举、征辟这两个渠道。

        其中,前者大致是以身份尊贵,或高官显爵者做担保,举荐某人担任某一职务,并承诺‘肯定不会出问题’,且愿意承担连带责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