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元璐觉得自己很可能未来角逐黄立极继任者的位置,他忍不住眉头紧皱,这个国家的问题太多了。
翁鸿业就是统计应天府人口的主管,他当时就吓了一跳,这么多人,应天府需要多少粮食啊?他曾经私下找过皇帝,要求中止南税改粮,否则江南也会有粮荒。
王铎应对的是教育和官僚改制的问题,皇帝没有谈到,但也有牵扯,如果决定走海运,大明庞大的漕运机构怎么弄?
阮大铖应对的是宣传口的问题,他想法简单,皇帝的大腿最粗,坚决支持。但皇帝的这些想法应该怎么融入《朕问》和《通报》呢?
蒋德璟依然是天工院中书里打杂的,啥都要帮忙,但是他的全局观也在慢慢加强,大明的很多问题啊。为什么有时侯看着很好的决策,但换个角度又不对了呢?有些决策一时很好,很快又有新问题了。怎么就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呢?是我读书还是太少,没有领会到圣人真意?
张国维是天工院新人,主要是负责工程技术这块,新城建设和大铁厂都是他在弄。他是到过基层的,对于皇帝的民本思想感受最深,深深认同。单单南京新城,十万民工都不够,漕工想来,完全没有问题,皇帝的想法是对的。
孙传廷负责的是整体国防,对九边和平辽开支非常关注,他是支持南税改粮和海运的,军费压力非常大啊,他要银子,才不管银子怎么来的。
杨嗣昌负责的是裁撤卫所和整编新军,新六卫的连续翻番让他头痛无比,穷兵黩武就是他跟皇帝说,赶紧低下头,免得被人注意。
杨文岳负责的是装备后勤,反正皇帝总是有钱,他没有什么焦虑,按部就班,想的是啥时候可以像孙传庭一样挂帅指挥打建奴。
吴阿衡负责的是海军和军校,海军还没影,军校也是图纸,但军校学生已经陆续到达了。他早烦了和这群娃娃打交道,天天盼着毛文龙赶紧回来,你丫的把安庆当家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