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农谚的来历,就很有些历史。
如“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等农谚,见之于明朝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等农谚,则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
“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等农谚,见之于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
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
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一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
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
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后世也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
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可能是在有文字记载以前。
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可能就是农业劳动中从分化出来的歌谣的一支分支。
类似的还有三人分丙,八日得辛等,都是古人预测来年气候,指导农业生产的谚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