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笔墨纸砚这种日常消损,就是书籍都买不起,书乃贵重之物,每本都价值不菲,而就算借书来抄,那空白的书纸同样需要不少银钱。
而家里之所以叫赵倜读书,不跟随赵父做小生意,或者去哪座店铺当徒工,再不学个木瓦匠之类,是因为他周岁抓生的时候,连续三次都抓的毛笔。
而赵父当时见状大喜,因为赵家数辈口耳相传,就没有人抓生的时候抓文房用品,于是便起了叫赵倜读书的念头,三岁时就送他去开蒙。
而赵倜四岁便出口成章,能作五绝七绝诗句,更是坚定了赵父的想法,觉得自家有兴盛之兆,要出现一名文曲星了。
大抵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么多代绵延下来,从来都是但行好事,不问前程,那么风水轮流转,该轮也轮到,等也等到赵家起些运道了。
所以家中不遗余力支持,而赵倜也十分争气,十三岁第一次童试便得中秀才,然后又考入州学读书,如今十六岁,马上就要参加解试了。
赵家一共有两个孩子,赵倜还有一个妹妹,唤做赵灵儿,今年九岁,虽然抓生没抓文房用具,但赵父还是一咬牙给送去女学上学。
大乾朝有女学,学内除了读书写字,还教一些礼乐之事,琴棋书画诗酒花,女红茶道等知识。
除此之外,赵倜还有个小叔叔,早些年因为街头抱打不平,摊上些是非,远走他乡去谋生路再没回来,赵倜记事起就没有见过。
他此时从四海街中穿过,看到自家的那座店面进进出出,颇为热闹。
租赁的商人开的是绸缎铺,花花绿绿,货物都是顺水路从江南诸州运来的,因为商人在那边有亲戚开织造坊,所以总是能先一步得到时下的新鲜颜色样式,生意极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