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一章知政入乡,得遇贤士 (2 / 7)

作者:周府 最后更新:2025/9/14 17:31:04
        张虞笑道:“今年种粟,今明之交耕宿麦,明年种豆。而后易田种粟,如此反复,两岁三熟,君倒晓得耕作。”

        东汉至隋唐的三四百年里,因冬小麦在黄河中下游的普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春种粟,冬种麦,次年五月收麦,六月种豆,九月收豆的两年三熟耕作体系。

        同时,因为两年三熟的农业耕作,得以使黄河中下游地区快速崛起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其本质是随着长江流域普及宿麦种植,发展出稻麦轮耕制,两年三熟的稻、麦收成,远比二年三熟的粟、麦、豆收成更多。

        而今上党因临近河北地区,且作为早期的华夏文明发源地,郡内百姓掌握两年三熟的耕作模式并不奇怪。

        张虞将碗还给农人,问道:“今在张府君治下,乐否?”

        农人将碗收起,叹了口气,说道:“乐与不乐,要看和谁比。若和被迁徙于此的流民相比,我自是乐呵。他们今下为得口粮,每日随官府劳作,开垦荒田,种黍以待秋冬。”

        “若与富裕人家相比,肯定自是不如。家中我与妻子两人,老人一口,小儿两人,虽有百余亩之地,但除去休耕之田,能耕者半数,年收粟六、七十石。而官府收三石,另需缴绢、绵之物。”

        “一番精打细算下来,四季弄些果蔬,家人勉强可以糊口,衣服不敢胡乱添置。若是遇见生病,怕是无力负担。”

        张虞闻言默然,眼前农人所说之事,符合他的认知。

        百亩之田虽多,但不可能全部拿去耕作,每年需轮休。且因两年三熟的特殊性,粟的使用需分两年,扣除所缴纳赋税以及耕作种子,百姓做不到经常吃粟,更多是食用麦饭与豆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