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苻坚伐南,先锋已破寿春城,但后续兵马尚在途中。巴蜀二州,蜀中兵马征讨巴地,舟舸未能与荆州水师汇合。而荆州地区,苻坚已有襄阳,但未能下江陵。
在整体战争形势上,前秦据有优势,反而东晋急于取胜。故苻坚不急于取胜,本人不舍大军至寿春,而是坐镇后方调度兵马,则战争走向完全不同。
如让征讨淮南之兵,前线压至淮水沿线,吸引东晋主力兵马。等蜀中兵马取巴中诸城,再候荆、益兵马汇合于长江,席卷荆楚诸郡。
时东晋集团恐会因失守荆州而震动,而即便荆州不能速下。苻坚可令各将征讨淮南,而假使淮南兵败,但至少兵败造成的影响不会深远,甚至灭亡了前秦。
实际上,前秦集团在制定战略时,其实本身就是按照不亲征不急图方案施行。即‘引关东之兵,南临淮、泗,下梁、益之卒,东出巴、峡。效汉光武诛公孙述,晋武帝擒孙皓之故事。’
然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因轻信晋将胡彬的示弱之计,导致苻坚作出军事冒险,舍大军于项城,率轻骑八千深入寿春,最终在淝水被击败。
故以苻坚南征为例,张虞学到第一个教训便是耐心,越到关键时候越不能着急。不仅他不能着急,必须压制诸将急于求战心理,并寻机利用东南敌寇急战取胜的特点取胜。
且相比巴蜀复杂的山势地形,江南水乡粮草供给不难,具备前期打持久战的基础。
“夏口兵事不宜着急,但夷道不可拖延!”
张虞目光注视舆图上的夷道城,说道:“夷道阻我水陆兵马东出之道,其城一日不破,益州兵马一日不能入荆楚。而夷道如若告破,汉蛮兵马将席卷荆南,则曹仁莫能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