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于这封奏本发出的时候,大同府已经彻底不缺粮了。
能在这种恐怖的旱灾之下,让大同府不缺粮,光是这一点就已经活人无数了。
而且事后有很多人都曾经分析过,按照大同现在的灾害规模,如果不是朱瀚,将粮食的价格界定在四两银子。
导致大同府的粮食过多,商人们互相竞争,导致价格抬不上来。
否则的话,就算是涨到五两,甚至是六两都很有可能。
之后,朱瀚的难民营之策,又安抚了逃难过来的大同难民们。
跟以往,把难民们丢在城外,任其自生自灭不同。
朱瀚实行的以工带振之策,几乎是在大同府外,生生的建造了一座新城。
百姓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而不是朝廷的施舍。
在写这一段的时候,吴振也不知道是不是兴奋过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