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基瞥一眼杨林,又说:“亲子、亲甥皆在我这里,我若先放亲子,高元才与河北豪杰会如何做想?以我晋阳物力,不会短缺右将军亲子衣食用度。”
杨林也想到高干、袁熙的性格差异,以及袁绍本人可能的反应,就拱手:“唯大司马之命是从。”
此前不提这个问题,还能模糊处理,他也好敷衍推责。
现在赵戬当面提出,若还执意先救袁熙,回去后袁绍不会给他好脸色看;就高干那种性格,返回河北后也会报复他。
不是高干性格多么恶劣,而是袁熙性格更柔和一些,更能承受委屈。
就这样,赵戬书写好帛书递给赵基,赵基拿出六面体印信,随意盖下大司马、并州牧、平阳侯三印。
杨林看到赵基的印信,颇感新奇。
拿了帛书字据仔细检查无误后收入袖囊,转而就问:“大司马,外臣听闻因逆术之事,太尉杨文先遭受牵连,下宛都之狱?”
“河北耳目这么快?你何时听说的?”
“就在许都,所知者皆言杨文先忠烈,为其喊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