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有或明或暗的眼线,根据信息反馈,盐池就好像铲土一样挖盐,这已经打破了贾诩的常识。
其实边塞各郡并不缺盐,很多地方雨水冲刷、汇流后积聚的水泊就是盐卤池。
虽然含碱量巨大,但依旧是盐,这种泥渣含量大的苦盐,对牧民、边民来说只要不花钱,那就是好盐。
可面对低价、雪白的河东盐,牧民、边民也愿意花钱购买……只要贩运给鲜卑人,最少三倍的利润!
鲜卑人侵占的朔方、河套地区,也有很多盐卤池,较大的盐池也能出产纯度较高的粗盐。
可在塞外,燃料是很宝贵的,制盐技术更是稀缺。
赵基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改进了盐池的晒盐工序,就在盐池附近开辟出大量阡陌纵横的盐田。
除了特制的雪花细盐需要燃料熬煮外,其他的粗盐,只需要盐田里的官奴铲挖即可。
官奴只要按周期引放盐卤水,沉淀晾晒,等待结晶;挖盐土转移,沉入新盐池,溶解再晾晒,就能产出赵基眼中的粗盐。
这种粗盐,在他眼中就是工业盐、腌咸菜、喂牛羊的;可在贾诩这个层次的人看来,就已经是好盐了。
至于那些盐土、沙盐、苦盐,是赵基眼里的毒物,但在更远处的民众眼中,也是可以食用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