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后,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就是他们最后的选择了。如果不是因为时代改变了,恐怕他们早就已经出兵了。”
李毅安一边说,一边走到地图边,看着地图上的苏伊士说道。
“不出意外的话,英国和法国应该会勾结以色列,他们会通过向以色列提供支援的方式,由以色列打响和第一枪,毕竟,英法两国都无法投入大量的兵力于埃及,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他们邀请以色列加入。而对以色列来说,它早已对埃及不准它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不满。”
这也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起源了。其实早在55年11月,以色列就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打破埃及蒂地朗海峡的封锁。所以,两者是一拍即合。
战争的第一枪将是以色列打响的,以色列迅速横扫了大半个西奈半岛,重新打通了蒂朗海峡,打通了一直以来被封锁的海上交通线。
随后英法两国也派出了军队,他们对埃及的城市进行了轰炸,但是在进攻赛德港的时候却受挫了——把他们轰炸了城市,但是却没有能从埃及人的手里夺取城市。
而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呢?
埃及是战场上的输家,但却是政治上的赢家,纳塞尔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英雄。
而英法两国呢?
面对美苏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压力,英国和法国被撕掉了最后一点老虎皮从此沦为美国的小跟班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