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最近一年,才开始进入到真正的全面施工,现在大明宫的宫殿主体基本上已经完工了,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以及外部的园林施工。
不过长期的施工也带来了一个好处,就是在园林里的那些树木草早就已经生长了起来。
进入工地后,梁思诚就和他的助手们一起忙活了起来,现在因为主体早就已经完工,所以他都是每隔几天,才会来工地,毕竟,他还主持着其他的多个建筑项目。
“官邸的地下通道目前已经完工了,它和南洋的1号地铁线路相连,另一头则是深入到后方的山体,山体内部核隐蔽所……”
其实真正拖延大明宫工期的并不仅仅只是资金和人力,最重要的是它的地下工程,地下工程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防空洞,而是一个和长安的公共交通系统——地铁以及高铁相互连接的地下工程。
这个地下工程最核心的就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地下堡垒——为防范核武袭击,李毅安在要求工程师们设计大明宫时,同期修建了地下指挥中心,一旦遭遇核袭击,既可用来避难,又能发动反击。
地堡它位于大明宫后方2.8公里的大山,其山体并不是太高,凸出地面的部分仅有600—700米。不过其最大的特点是山体全部为坚硬的岗岩,形成一道坚固的天然屏障。
地堡上方是数百米厚的岗岩,多层的地堡总面积近70000平方米,分多个区域,有专供李毅安使用的办公室,还有会议室、作战指挥中心以及食物、水和氧气储存区。内部通道宽不足3米、高约4米,墙体为厚厚的钢板和钢筋混凝土。
地堡里储存的食物可供10000人维持生活30天。
在数万日本战俘的努力之下,这个低保前后耗时5年才完工,甚至是李毅安敢和苏联梭哈的底气所在。当然了,这个地下隐蔽所只是一种后备手段而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