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燃料车!”
“他们正在加注燃料!”
很快他们就给出了一个结论——苏联将会在最近2-4天内发射太空飞船。这一结论立即被上报给了军方和秘密情报局。
——
“从火箭整流罩的外型可以看出,这肯定是宇宙飞船……”
在官邸的书房里,面对着放大的照片,李毅安的神情严肃,眉头紧蹙,双手抱于胸前,就这么盯着外型有点熟悉的R7火箭,尽管科罗廖夫获得了“自己”的捆绑火箭概念,但是他发展出来的仍然是R7,仍然还是另一个世界最为经典的外型。而南洋的万户5火箭则有点像CZ5。
而这也直接让苏联的载人航空提前了一年半左右——历史上,他们是在发射第一枚人造卫星的三年零5個月之后,才把加加林送上了太空。
而这一次,他们提前了很多——这其中有南洋的一些功劳,南洋的太空飞船雏形是李毅安弄出来的,其实就是返回舱、推进舱结构,差不多就是后世科普图片水平,可即便只是简单的一张图片,却也让科学家们在研制过程中事半功倍,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制造出了太空飞船,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而得益于晶体管以及集成电路的提前问世,R7火箭以及太空飞船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更容易取得突破,而且发射成功率也更高。这也是他们能够在五七年,做好发射准备的根本原因。
虽然只是提前了短短四年不到的时间,可至少比起历史上,已经很进步了。
实际上,这个时代在各个领域都领先于另一个世界,这就是南洋使用的发展先进技术必然带来了全球科技迭代的加速,也就是所谓的边界效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