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太平船舶工业公司的的船坞边,李毅安一边听着工程师的介绍,一边打量着这艘59型驱逐舰的三号舰“永兴号”,它并不仅仅只是一艘驱逐舰,而是南洋各种尖端技术整合。
从造船技术上来说,它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模块化设计的军舰。从动力上来说,它又是世界上第一艘全燃气轮机军舰。
这款军舰采用了海军船舰研发中心开发的新大型化船型,着重于提高耐海能力,拥有宽水线面,长度较短而宽度增加,长宽比减少,这种设计能减小纵摇力矩,改善耐波性并增加甲板面积。
虽然这种较为短粗的舰体在流体力学上不利于高速航行,但却可以提高耐海能力。这也符合远洋型海军需要。
它的上层建筑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采取了“隐身设计”——上层结构向内倾斜收缩以降低RCS,虽然舰体仍然有大量的垂直面,但这只是一种尝试而已,毕竟,在这个时代,还没有隐身设计这一概念,事实上,这种设计最初出自李毅安的草图。
没有人知道这种设计的好处,但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话放在任何时候都没有问题,即便是在南洋,同样也是如此,在李毅安绘制了草图提出要求后,舰船工程师们所需要的就是进一步完善设计就好。
不过在“永昌号”服役之后,海军在演习时却意外的发现,尽管“永昌级”的满载排水量超过8000吨,但是RCS反射却与6000吨级的军舰相当,这一发现自然引起了海军技术部门好奇。
只不过,现在,对于海军来说,更重要的是——这是一艘大型远洋驱逐舰,其吨位,甚至不逊于巡洋舰。
也正因如此,在永昌级服役之后,世界各国海军对其评价不一,其中也有对它的轻视,称它“用巡洋舰的吨位,堆彻了驱逐舰的武器”,他们所指的就是前后两门单管MK42型127mm舰炮——如此薄弱的火力,简直就是“巡洋舰之耻”。
无论如何,作为南洋的第一款大型远洋驱逐舰,其在设计时更强调防空能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