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了家,所以才有了南洋的大家族,每个家族都有五到六个孩子,甚至七八个孩子,是的,在苏联也是如此,”
曾经就有一位住在莫斯科的女会计给报社写信,提到:“我同3个孩子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房间里,尽管我强烈希望拥有第四个孩子,我也不能允许自己这样做”。
而这也是赫鲁晓夫要给大家建房子的根本原因,只不过赫鲁晓夫楼由于其低劣的质量而成为了笑话的焦点:这种建筑天花板仅有2.45-2.7米高,厨房和卫生间极小,而且大多为一居或两居公寓,三居公寓较少见,四居公寓几乎没有。
但是它一点都不低劣——二十多年后,亚美尼亚大地震,刚建成没两年的勃列日涅夫楼全部塌了,但是赫鲁晓夫楼却在地震中顽强的挺立着。
事实上,所有赫鲁晓夫楼的笑话,都围绕着着它的狭小上。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对于那些从棚户区和拥挤的宿舍里搬出来的苏联人来说。这样房子一丁点也不小,毕竟,这是一个家,一个可以关起门来说话的地方!
“我们苏联,也会给所有的苏联公民一个家,只要他是苏联公民,就可以得到一个生儿育女的家!”
赫鲁晓夫指着明亮的客厅,得意的说道:
“所以,我们的工程师就设计了这种新的房子,它的面积更大,更适合生活,现在很多人不仅住进了新家,而且,还买了电视机……”
这正是赫鲁晓夫和很多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当他发现问题的时候,他会想办法去解除它,就像面对苏联住房紧张的局面,他毅然叫停了造价昂贵的钢铁式建筑的修建,同时要求工程师们开始研发更便宜的,可以更快建造的预制板房。
在一开始的时候,他的这个要求受到工程师的反对,因为这些房子没有任何美感,甚至都不需要工程师——所有的地方都是用同一个图纸进行装配。这哪里还需要工程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