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她们这类编辑升职加薪和刷声望的最快捷径。
80年代文学之风盛行,作家地位高,投中一篇稿子的收入也不少,像她们这种国内最有牌面的文学杂志,每天都能收到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
忙得很!
只是可惜,虽然新人作家每天都会数以千计地涌现,但能让她碰着、让她捡着的超级牛人几乎等同于大海捞针,机会渺茫,可遇不可求。
带着一些零零碎碎的杂念,陈小米转眼已经审核了七八份稿件,这些稿子质量谈不上多坏、却也算不上多好。其中就一篇能勉勉强强入得了眼。
又淘汰掉一份…
陈小米右手拿茶杯,左手则熟练地从一摞稿件中取一份新的过来。
瞟一眼外皮纸上的名字:《活着》,作者十二月。
这一眼,平平淡淡,她没瞧出什么特别的东西。
看样子又是一篇“庸才”了,脑海中闪过如此念头的她,一边抿茶,一边快速。
只是读着读着,陈小米忽地愣了一下,才发觉茶杯停在嘴边许久没动静,自己一时竟然代入了书中角色,忘了神。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