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曼宁神神叨叨:「我们宿舍的女生,2个有笔友,平常写信都用《文化苦旅》作为交流载体,喜欢摘抄其中一段。以彰显咱们复旦女生的内涵。」
笔友在这年代大行其道,甚至时不时能在一些小报纸上见到寻找志同道合笔友的小广告。
李恒问:「你们有笔友没?」
周诗禾摇头。
麦穗看着他眼睛,也摇头。
这两姑娘没笔友,在李恒的预料中。因为她们平常连情书都读不过来,甚至已经到了厌倦的程度,怎么可能还去跟陌生人写信交流?
笔友群体,大多是精神世界比较匮乏和空虚的人,他们在现实世界被「孤立」,才把更多的希望寄托于鸿雁传书中。
这同后世的QQ交友差不多。
假若现实中朋友够多,生活精彩,有谁吃饱了撑地去交笔友啊?
叶宁说:「我由于好奇,暑假曾交过一个,但只来往了3封信,我就放弃了,那人竟然提出想去山西找我,把我吓个半死。
我当时在想,他要是来找我,我名声不是坏了吗,以后还怎么嫁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