桝形门通常具有双层构造,外侧是高丽们,内侧是渡橹门。
这种设计使得敌人进入高丽门后,必须转个直角的弯才能攻击到内侧的渡橹门,从而增加了防御的层次和复杂性。
必须得转一个直角的弯,才能攻击下一道城门……想也知道,这样的设计势必会让敌军的冲锋势头受挫,而且极易造成敌军的拥堵,一大堆人挤在第一道门(高丽门)和第二道门(渡橹门)之间,跟堵车似的。
趁敌军正拥堵之际,扼守渡橹门的守军大可悠哉游哉地向下倾泻弹丸、箭矢、石头、煮沸的屎水……给敌军造成极大的杀伤。
正因这种“让敌军感到分外难受、恶心”的建设思路,“三十六见附”并非高大巍峨的城门。
乍一看去,跟个大院门似的,随便架个梯子就能翻越过去。
可要想拿下这些城门,绝非易事!
类似于此的建设思路,贯彻古代日本的城防体系。
古代中国的城防体系是以城墙作为核心,然后围绕着城墙建立护城河、瓮城、望楼等一系列防御设施。
一旦城墙被攻破,城池就基本等于失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