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通者等下一年(留级),与后辈同考。
真当上「文学掌故」后,在职满两年,还可以试通三经,通过者可为「太子舍人」,不通者随后辈复试。
「太子舍人」在职满两年后,可试通四经,通过者可为「郎中」,不通者随后辈复试。
「郎中」在职满两年后,可试通五经,通过者「随才叙用」,不通者随后辈复试。
这是曹魏年间的政策,其实途径也很窄,到了国朝后,更窄,很难当官。
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可能是入学的官宦子弟感觉自己被骗了,让父辈起来闹。于是有司上奏,说太学生有七千多人了,怎么搞?
司马炎下诏:「已试经者留之,其余遣还郡国。」
「留」也不一定能当官,事实上这条门路就是非常窄。
理论上来说,从门人一路升级,经十年时间、五次考试,可「随才叙用」,实际上最多到弟子,文学掌故这一关就淘汰绝大部分人了。
因为考试不是唯一入仕的途径,你得不到这个官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