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投降也不准确,因为他们不会真的投降梁人,对高句丽还是忠诚的,只不过是策略方面的分歧罢了。
比如大加乙童就觉得现在不是侵占平州的好时机,不如先交还回去,以后再想办法。
他甚至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
正面则是梁人不可能往带方、乐浪二郡投注太大精力,即便一时交还了,他们也经营不好,此二郡便是高句丽嘴边的肉,时机成熟就能吃下。
而今就该放低姿态,臣事大国,加紧把东沃沮、北沃沮消化,再寻机把宿敌肃慎彻底击溃,待到可拉出十万大军的时候,便可待时而动了——彼时若中原丧乱,他便支持与中朝翻脸。
反面则是当年得来的原话了,其人数谏东川王不要侵辽东,王不听,得来看着丸都,叹道:“立见此地,将生蓬蒿。”
这话让高钊有些不喜。
先王们那么憋屈,就是为了国家发展,我再如此,先王们不是白憋屈了?
不过他的话也有道理……
高钊整到最后,便来了个折中方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