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变化”,对应的仍然是罗南的“观念”。
是他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时空信息的“礼祭古字”的意义,以及对应的承载意义的形、音系统,一次通盘重构。以至于他再看这“光团”,其流转的字形变化要更多数成,大半又都在内部精微处,吸聚了外面的能量,使过于锐利的光芒缓和许多,乍一看去,倒更像是真实之物了。
它好似圆球,又好似结构规整的多面体,每一个面上都有文字笔划印刻,偏又能流转变化,非是精擅“礼祭古字”之人,决难从中读取准确信息。
罗南将这“物件”拿下来,竟也感觉微有些压手。
需要注意的是,这“物件”只在罗南眼中,或者说是在他的“场域”之中才体现出这般模样,交到其他人手里怕会是另一番变化。
“礼祭古字”果然玄妙,那只算是对古神意识的低层级模仿,可能够模仿成功,且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就证明了它的不凡。
话说该给这“物件”起个名吧?
念头方起,罗南就有了一个确凿的念头:
就叫“镜鉴”。
没有比这个更适合的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