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实行银本位货币,银两为主,铜钱为辅,由于银两交易时需要称重、看成色,所以非常麻烦。
外国银圆涌入之后因它规格一致,造型精美,交易便捷深受老百姓喜爱。
清廷的经济受到很大打击,所以才开始在洋务派提议下制造本国的机制币,以抵制外国银圆......”
很多人都见过这些退出流通的钱币,但首次得知其中的历史背景,同学们都听得非常认真,不少人都在做着笔记。
张震的声音抑扬顿挫,表情更是丰富多彩,这类似于后世直播式的讲课,吸引力极大。
齐老在一旁微微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笑容。
台下那些老师和领导,也露出了满意之色。
张震看了眼时间,竟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而且他已经渐入佳境,有点停不下来的意思,还有满肚子的东西想往外倒。
不过这是齐老的课,怎么也得给他老人家留点时间。
于是他总结道,“银本位货币的历史意义深远且广泛。
在明代中期以后,银本位制逐步确立,银两成为主要货币,以铜钱为补充。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晚清,才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奠定了后来中国的货币制度基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