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眼的荧光映照着他脸上那道狰狞的疤痕和布满血丝却锐利如鹰隼的眼睛。
中央最大的屏幕上,并非海图,而是呈现着令人震撼的“多卫星协同凝视技术”生成的动态图像。
画面清晰得如同在近地轨道架设了一台超高清摄像机,正死死锁定着数千公里外,戴胜鸟国内拉马特大卫空军基地的跑道和机库。
画面中,时间戳跳动:04:32。
四架翼下挂满弹药的F-15I“雷霆”重型战斗机,在跑道灯光的指引下,刚刚结束加力爬升,化作四个拖着橘红色尾焰的光点,如同四柄出鞘的利剑,狠狠刺入黎明天幕下的东北方向!
铁狼布满老茧的手指在控制台上飞速敲击,切换着卫星视角和频谱分析。
屏幕一角,精确的经纬度坐标和飞行矢量数据瀑布般刷新。他抓起手边那部直连基地的、外壳冰冷的卫星电话,声音沙哑却带着穿透一切干扰的力度:
“呼叫‘音乐家’,海鸥’目视确认!四只‘大鸟’(F-15I)已离巢!航向正东偏北15度!高度爬升中!预计25分钟后进入‘猎场’(北达尔富尔)!重复,‘大鸟’出笼了!”
信息化作加密的电波,穿透浩瀚的海洋与大陆,通过卫星的中转,瞬间注入北达尔富尔深处那座孤岛般的基地。
地下指挥室里,宋和平看着屏幕上由“海鸥号”实时传回的F-15I编队飞行轨迹,听着铁狼的警告,缓缓闭上了眼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