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章 三姓之县(4k) (2 / 7)

作者:陈瑞聪 最后更新:2025/8/2 11:45:54
        “要我说,新县君就是干得好啊!先不说以后做得如何,就事论事,有些人早就该滚出来了!”

        说起贵人们的毛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题,不管在什么样的穷苦环境里,人们都不会感到厌倦。于是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抱怨着这些年来遇到的种种不公。

        而与此同时,有几个人离开了争吵的人群,相互探望一眼后,各自如飞虫般离开,恰如同蜜蜂回归蜂巢。

        就在当日中午,这些本县的乡望们也基本得到了消息,知道新县君已经就任,而且看这架势,是准备在县内大闹一番。

        虽然身处关中,与河东、京兆等富庶郡县毗邻,但作为一个全国排得上号的贫困县,夏阳县自然没有什么大族。

        但历史悠悠,再不起眼的地方,也曾经拥有着辉煌的历史。同理,即使是夏阳这样的小县,乡望寒门的祖上,也未必没有扬名海内的大人物。

        在一百年前,夏阳曾有五大族,分别为卜氏、董氏、韩氏、冯氏、同氏。

        其中卜氏是“孔门十哲”卜商之后。卜商又称子夏,在孔子死后,他游历诸国,晚年到少梁定居,开创了赫赫有名的“西河学派”,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等战国名士,都在此学习受业,可谓是整个战国法家的起源之地。

        董氏是楚汉时翟王董翳之后。董翳本是秦国都尉,先在秦末大乱时随章邯征战,大破陈胜、项梁,算是威名赫赫的一代名将。只是巨鹿之战中为项羽击败,便说服章邯向项羽投降,被项羽封为翟王。后汉高祖刘邦还定三秦,他不能力敌,再次投降后,便迁居于夏阳。

        韩氏的起源倒简单,就是战国时韩国王族旁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其国名与国姓便来自于夏阳境内的韩原。而在周襄王时,秦穆公在韩原击败晋惠公,一举奠定关西霸业后,韩氏主脉便迁往河东,一部分旁支则留在这片祖地,继续生息繁衍。

        同氏、冯氏的渊源最短,但祖先却更加有名,他们是太史公司马迁之后。作为西汉有名的著史世家,在司马迁著写完《史记》后,他自认为秉笔直书,得罪了汉武帝,子孙后代必受牵连。便令长子司马临改姓冯氏,次子司马观改姓同氏,以此来避祸。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