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费尽心机找寻的缘由,或者说借口,未必有几分真;
皇帝如此费尽周折,也非要继续这个不合理的举动,才是其中的关键。
举几个例子,便不难发现这一点。
――太祖高皇帝之时,太子刘盈好儒、软弱,颇为太祖皇帝所不喜;
及至戚夫人得宠,皇三子刘如意水涨船高,为太祖高皇帝评价为:类己!
朝堂内外闻之而惊,当即便找上了太祖刘邦,委婉劝谏道:陛下已经册立了储君太子,如今却说另一位公子肖父、类己,这恐怕是在动摇宗庙、社稷的根本,纵容某些歪风邪气啊?
不料太祖刘邦当即摆摆手,满不在乎道:太子之所以是储君,是由于太子乃嫡长,又颇得朝堂内外爱戴;
朕觉得幼子类己,则不过是作为一个父亲,对某个更像自己的儿子多些偏爱罢了……
到这个时候,整个朝堂上下的元勋功侯,就都知道事情大条了。
为什么?
因为但凡当时的刘邦,没有萌生出易储另立,废刘盈而以刘如意为储的念头,就必定会从善如流的说:啊?居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