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啊?
我不过是说小儿子像我,居然就对宗庙、社稷,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
大家提醒的实在是太对了,朕再也不这么说、再也不这么做了!
――这,才是皇帝"无心之失"后应有的态度。
但刘邦却选择为自己明显不合时宜,甚至不恰当的行为,寻找一个看似合理,实则敷衍至极的理由。
而君王在这种时候、类似情况下找的理由,其实都可以直白的翻译为:朕给你们面子,给你们一个说得过去的说法;
但想让朕改,不再这么干?
想都别想!
于是,朝堂内外闻炫音而知雅意:陛下,恐怕是想废太子,而立赵王刘如意!
之后的一系列纷争,便都由此作为开端。
到了太宗孝文皇帝之时,也还是同样的皇帝引幼子为"孝父""类己",从而导致储君不稳,朝堂内外人心不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