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老农们将信将疑的把粮食交给了刘荣——说是借给刘荣,不过是由刘荣负责把粮食集中起来,拿去长安仓存着;
至于后续,老农们大都也还算给面子,没有出现大规模挤兑的情况发生。
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
到后来,发现刘荣开的借条,确实能从少府内帑领回自家的米粮后,老农们也乐得轻松,直接把少府内帑在关中的各大粮仓,当成了专门针对底层农户的粮食银行。
手里有存不了的粮食,就‘借给刘荣’,也就是存在少府;
要吃粮食了,则带着刘荣开的借条去领回来一些——吃多少领多少,不急着全领回来。
凭借这么一手‘信誉粮食债券’,刘荣才总算是真正稳定的局面,真正完成了那几年间,遍布整个关中的粮价平抑工作。
而造成这一切的,便是那些动辄食邑数千户,每年单从封国,就能收上来数万石粮食作为租税的彻侯。
——为了把手里的粮食卖个好价钱,他们能不顾一切的哄抬物价;
为了维持粮价,他们甚至能做出‘宁愿把粮食倒进渭水,也绝不降价卖给百姓吃’的逆天之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