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偏公羊’,爱国家更甚于爱本门学说的,也几乎都成为了垂名青史的人物。
只是前者实在是如过江之鲫——实在太多,后者如凤毛麟角——实在太少。
以至于,人们误以为过去这几十年,儒家一直都被排除在汉室‘可录用学说出身’的名单当中。
然而事实却是:儒家出身的士子,汉家并非完全不要。
若不然,叔孙通怎么解释?
贾长沙怎么解释?
儒皮法骨的晁错、外戚大儒窦婴,以及此番入朝应考的公孙弘、倪宽,又如何解释?
不过是‘符合要求’的人太少,以至于都被忽略不计了,才让大家生出‘汉家没有儒官’的错觉而已。
就拿今日的倪宽举例。
——能说出一句‘陵邑之制是对的’,这就已经合格了,已经可以判定为‘不鲁儒’‘不谷梁’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