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当时的制度,诏书正式下达之前,需要枢密使进行复核,在确认无误后才能颁布。当诏书传到枢密使张居翰处进行复核时,张居翰认为王衍君臣既已投降,现在又出尔反尔将其诛杀,实在不合天理人情。更何况诏书所杀之人不仅包括王衍一家,还包括千余名随从人员,他们全都是无辜之人,怎么能说杀就杀呢?
张居翰虽然是太监,但为人正派,极有同情心,所以在拿到诏书时,冒着杀头灭族的风险,把里面的“行”字涂掉,改为“家”字。向延嗣此前并不知道诏书的内容,所以在拿到“修改版”后并没有怀疑,并照此到前线宣旨。西京留守接诏后即到秦川驿中收捕王衍全眷,尽行处斩。王衍母亲徐氏临刑时大呼道:“我儿举国迎降反加夷戮,信义何在?料唐主也将受祸了。”
徐氏母子既死,王衍所有妻妾金氏、韦氏、钱氏等一并陨首。惟幼妾刘氏最为少艾,发似乌云脸若朝霞,监刑官瞧着暗生艳羡,指令停刑。刘氏慨然道:“国破家亡,义不受污,幸速杀我!”【不没烈妇。】刑官无可如何,乃概令受刃。
不过与王衍同行的一千多名随从人员,因着张居翰的一善之念得以保全。
王衍一家被杀后,唐庄宗还没来得及追究张居翰擅改诏书的罪过,便在洛阳被叛军将领郭从谦射杀,李嗣源进入洛阳称帝后,更没空追查此事。直到张居翰死后数年,他擅改诏书救活千余人命的事情才得到披露,世人闻之无比钦佩。欧阳修在为宦官作传时,对张居翰推崇备至,称赞他是一位仁德君子。以刑余之身能得到道德大家如此称赞,张居翰绝对配得上“伟大”二字。
那时唐主已下诏暴郭崇韬罪状,并杀郭崇韬三子,抄没家资。睦王李存乂系唐主第五弟,曾娶郭崇韬女儿为妻。宦官欲尽诛郭崇韬亲党杜绝后患。乃入奏唐主道:“睦王闻郭氏诛夷,攘臂称冤,语多怨望。”
唐主大怒,竟发兵围攻李存乂府第,悉加诛戮。
郭崇韬对于李克用父子忠贞无二,而且屡建奇功,西平蜀地更是功高盖世;可在政治和为人处世方面,郭崇韬的军人性格就显得有些不足。他在进军蜀地的时候对李继岌说:“蜀地平定之后,大王就是太子了,等到将来登基后,最好全部除去宦官,就连骟过的马也不要骑。”宦官们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就算张承业这样忠贞的人还活着,也不会原谅郭崇韬说的这些不负责任而且带有侮辱性的话。
郭崇韬的第二个缺点就是气量狭窄容不下人,在他功高权重的时候,他的同事豆卢革向他献媚说:“汾阳王郭子仪是代北人,后来迁移到华阴,侍中大人您世代在雁门,和汾阳王大概有些关系吧?”郭崇韬顺水推舟地说:“乱世之中家谱不幸丢失,先人们常说汾阳王是我们的世祖。”豆卢革接着说:“难怪大人如此英武多谋,原来是汾阳王的后代。”从此郭崇韬就以郭子仪的子孙自居。他自己这样也就算了,郭崇韬却要求别人也要有高的门第才能做高官。他派人审查官员们的门第,一旦发现门第不高,轻的革职,重的还要治罪。有旧功臣要求升职,他便酸溜溜地说:“我非常了解你,知道你很有才干,但可惜门第有点低,我不敢提拔你,否则要让名流耻笑。”由于以门第看人,郭崇韬丧失了一些旧臣的支持,再加上他的排挤,更加没有人站在他这一边。
后来兴教门之变后,唐庄宗李存勖被杀,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为郭崇韬恢复了声誉,并下令将郭崇韬归葬故里,这位名将死后才终有所归。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途阅小说;http://www.wwwtv5.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