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无主的土地,谁都可以种,种多少地,收多少粮食,交多少税,极大刺激了生产力,带给了国家丰厚的租税。
其余各国纷纷效彷,其中也包括晋国,三家分晋之后,晋国的制度便延续下来。
虽然中间赵国经过了几次改革,但整体上没变。
按亩收税看似没有问题,实际上有一个巨大的问题。
那就是由于古代征税能力的限制,使得国家不可能去挨家挨户统计每家每户的土地收成,然后精准的抽取税收。
国家规定是十抽一,到了下面就可能变成了九抽一,八抽一,甚至五抽一,多抽的也没上交给国家,而是被乡绅贪污了,或者用来抵消乡绅自己的部分了,最后骂名倒是被国家背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实行的是“舍地而税人”的制度,就是征收田税不看土地而是看人口。
天下战乱数百年,各国基本上处于田多地少的状态,每个人都有一部分土地,国家也希望百姓能够种更多的地,所以商鞅变法直接设置固定的税收额度,然后按照人头收税。
不过,这个按照人头收税并不是人头税,人头要另外再收税,叫口赋,该你交的一样都不能少。
赋和税是分开的,赋最初是用于战争的,比如征用兵车、甲衣、武器等等,没有战争是不征收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