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真如靳开来所说的一样,“习水大曲”真成了“气死茅台”。
“这么下去不行,得想个办法。”有厂领导提出。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报纸上天天登《高山下的花环》这篇,影响力在逐步扩大。
再这么下去,他们茅台损失的,可就不止12吨了。
更关键的是,万一人民群众对他们“茅台酒厂”有了意见,再反映到上级,这个事儿可就不只是一句批评了。
嗡嗡嗡才过去几年,领导们心有余悸。
茅台酒厂当即就此事成立了委员会,经过委员会一番夜以继日的研究和讨论,酒厂的领导们果断做出决定:
派一个最有业务能力和原则性的生产科长北上,星夜直奔京城,找《十月》杂志评理,要求《十月》和江弦为他们茅台酒厂“平反昭雪”。
茅台酒厂的这个任务,就发到了生产科长潘海清的头上。
潘海清今年五十来岁,再过几年都准备退休过安稳日子了,没想到手里又接来这么棘手的一个大活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