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同志,这都是为了四化建设啊。”
面对厂长的说法,潘海清也只好迎难而上,喝了厂里的壮行酒,给厂领导们立下豪言壮语,而后坐着火车一路北上。
彼时已然是九月。
距离《高山下的花环》发布已经过了两月有余。
这部自从发表以来,不断收获文学界的赞誉以及读者们的共情,在全国掀起愈来愈大的震动,俨然已是轰动全国的文学名篇。
自从上次印刷厂的事后,随着名气的升高,江弦又收获了更多甜蜜的烦恼。
《高山下的花环》影响力扩大,直接引起的是他的大火,除了要面对各方面的采访,还有各剧团改编作品的请求。
最过分的是有天晚上,半夜三点,他和朱琳已经做过爱睡熟,突然送来一封加急电报。
江弦以为是不是家里的亲戚老人死了,打开一看,才知道是某电视台要拿《高山下的花环》拍点什么,气得他一夜觉都睡不成。
到了此刻,他才有些理解,为什么成名的艺术家总是喜欢“拒绝鲜花和红地毯”,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